今天是:

陕西省政协 | 宝鸡市政协 | 金台区委 | 金台区政府 | 金台区人大

您的位置:

首页 >> 视察调研 >> 报告


【报告】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 作者:张守国 | 发布时间:2018-05-10 | 浏览:44057次 ]

――金台区中小学布局调整现状与思考 张守国

随着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农村学生相对减少,中小学教学网点布局不合理现象日益显现,影响了我区教育事业科学协调健康发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合理规划布局调整,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公平,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内涵发展水平。

一、基本情况

金台区是宝鸡市三个市辖区之一,总面积309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72平方公里,总人口39.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7万人,城市人口31.8万人,辖陈仓、蟠龙、金河、硖石4个镇,西关、卧龙寺、中山西路、中山东路、群众路、东风路、十里铺、卧龙寺7个街道办事处,51个社区居委会,102个村民委员会。全区公办高中5所,义务段初中、小学50所(含宝一中和实验小学)。另在偏远农村设教学点5个。在职中小学教职工3275人,在校中小学生47691人。

截止2012年底,全区义务段小学36所(含实验小学),辖区内教学点5个,村小8所,中心小学3所,初中14所(含宝一中)。寄宿制学校11所,占全区中小学数的18.0%。中小学寄宿学生合计2532人,占全区中小学总人数的5.3%。寄宿制初中7所,占区属初中学校数的比例为50%,初中寄宿生累计2118人,占全区初中学生总人数的比例为15.4%。寄宿制小学4所,占区属小学学校数的比例为10.8%,寄宿生累计414人,占全区小学学生总人数的比例为1.7%。

2001-2011年农村已撤并学校79所,其中小学64所,教学点11所,初中4所。

应该肯定的是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各级领导的不懈努力,我区先后成功创建了“双高普九”合格县和“教育强区”,教育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期,现在区内学校布局基本合理,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得到了全区百姓的高度赞誉。

二、问题与困难

我区教育在快速发展的今天,认真分析,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在学校的布局及其教育资源的配置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一)简单“撤并”或“一刀切”,苦了众多农村娃。

特别是硖石镇总人口2.04万人,面积149平方公里,撤点并校后,学生上学路途太远,针对现状建立了寄宿制学校,但由于实际情况,还没有配备校车。学生主要分为走读和寄宿两种情况。部分走读学生上下学路途偏远,遇雨雪天气,还有少数自行包租面的车上学现象,存在安全隐患。个别学校宿舍还存在空间拥挤、条件简陋以及管理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存在低龄学生寄宿,不仅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也容易引发安全事故。布局调整带来部分农村地区学生上学路途变远,交通、寄宿等教育支出也相应增加了。如本人帮扶的硖石镇刘家底村的学生上学最近的地方就是红硖小学,上学路途有近20公里,而且没有公交车,学生上学虽为寄宿,双休回家主要靠摩托车或者是三轮车接送,存在安全隐患。

(二)“择校热”进一步加剧。

随着新城区建设进程加快,进城人员增加,城区学校出现发展不均衡及“择校热”、“大班额”等现象。城区小学出现“东密西疏”现象,城区东边的斗鸡台小学与代家湾小学距离、光明小学与卧龙寺小学距离、刘家台小学与南坡小学相距都相对太近。城区西边新福园地区现无小学,该地区学生离西关片小学相对较远。同时,城区部分学校出现“择校热”,导致“大班额”等问题出现,象列电中学、店子街中学、三迪小学等学校“大班额”问题凸显。

(三)学校师资配备结构性短缺比较突出。

几年来,在区财政支出压力很大的情况下,招收了一定数量的年轻教师,极大的缓解了教师短缺的现象,而且新招教师有在乡下工作的经历要求,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学校的教师整体水平,同时还存在着学科性和年龄性等方面的结构性矛盾,幼儿教师短缺现象根伟严重。

(四)办学经费差异太大。

按照现有的义务教育段教育经费拨付办法,以学生数量为要素,论人数计算,这样就造成了学生人数的差别决定了办学经费的差别,我区最大的小学人数是最小的小学人数近一千倍,那么经费也就必然是一千倍,小学校无法正常运转是普遍的现象,比如六川河小学,在校学生共计128人,预算内拨付办公经费12.8万,仅冬季的取暖费就要花费6.5万,剩余6万左右要维持一年的其他全部费用,显然是难以正常维持。

针对以上现状,科学规划布局调整,合理优化教育资源,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公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三、建议与对策

按照“科学规划、适度超前、一次定点、分步实施”的思路,坚持学校规划与城市化进程、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和政策要求相结合,与校舍安全工程、教育现代化建设相衔接,以保证义务段,特别是农村学生充分就近入学为前提,逐步实现学校布点合理、结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合理、发展均衡的目标,促进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一)坚持就近入学、科学合理原则。

按幼儿园服务人口0.3-1万人,小学服务人口1.5-2万人,初中服务人口3-5万人,高中服务人口10―15万人的原则,规划学校布点。实现农村学生就近入学;农村一至三年级学生原则上不寄宿,就近走读上学,小学高年级学生以走读为主,确有需要的可以寄宿;原则上每个镇都设置初中;保留和恢复必要的教学点,尽量缩短学生上下学路途时间。充分考虑新城区建设,城区人口增长,年龄结构特征等因素,进一步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在旧城改造和新城区建设中合理科学布点,建设标准化学校,解决城市学生“择校热”的问题,实现全区学生“好上学”和“上好学”。

(二)坚持规范程序、先建后撤原则。

严格按《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的规定履行论证、公示、听证、报批等程序。学校撤并坚持先建后撤,统筹考虑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寄宿生学生设施等条件保障,保证平稳过渡。结合城区、村镇建设和学龄人口居住分布,科学确定建设项目,合理安排建设资金,切实做好学校布局调整的保障措施,特别是在城中村改造中要优先规划学校,有关部门要提前介入,切实保证学校的规划和建设不被开发商的利益所侵占,要汲取三迪小学和东仁堡小学建设中的教训。

(三)坚持统筹兼顾、提高质量原则。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要处理好提高教育质量和方便学生就近上学的关系,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管理,高度重视并逐步解决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逐步实现优质资源共享。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村小和教学点教学质量,努力满足农村适龄儿童少年就近接受良好义务教育需求。

(四)坚持扩大规模、提高效益原则。

学校布局要坚持既要有利于学生就近入学,又要有利于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既要有利于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有效管理,又要有利于学校办出特色的原则,坚持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相统一的原则,科学地布点学校。如卧龙寺辖区的学校小学太小,初中太挤,高中太弱的矛盾比较突出,要合理整合,硖石镇的七家沟小学等个别偏远学校还要保留。

(五)坚持对偏远学校实行特殊扶持的原则。

偏远的小学校,工作环境艰苦,办公经费紧张,教师不安心工作,学校的管理停留在能正常维持的最低要求,学校缺乏应有的活力是无法回避的现实,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就是对学校实行一些特殊的扶持政策,比如对于学生人数不足300人的学校要在现有的经费基础上再予以一定的补贴,起吗要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行,对于教师可以借鉴我省其他县区的做法,发放特殊津贴,并且在职场评定和评先树模等方面予以倾斜,以鼓励教师扎根山区教育。进一步改善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强化学校安全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水平,进行大学区改革,建立帮扶机制,提高教育质量。进一步强化举措,因地制宜,办好村小学和教学点。

(六)坚持布局调整突出组织保障的原则。

学校布局调整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一项系统工程,加强组织领导突出组织保障至关重要。一是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统一组织规划实施。区发改、财政、教育、城建、人社等相关部门分工协作,根据布局规划和教育资源配置办法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将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和教育资源配置纳入政府年度工作考核目标,加强领导,统筹协调,确保布局调整和教育资源配置工作顺利推进。二是加大资金投入。争取国家和省级中小学建设项目和专项经费,统筹利用好校安工程、寄宿制学校建设等资金;依法盘活撤并调整学校闲置校产、地产,变现资金全部用于学校建设;加大区级财政支持力度。三是做好宣传工作。学校网点布局调整,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各相关部门,特别是教育系统要积极做好宣传工作,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宣传加快学校布局调整的必要性、紧迫感和现实意义,尽早形成共识,取得社会各界理解和支持,使广大群众大力支持和配合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四是建立防范机制。针对布局调整中的突出矛盾和热点、难点问题,加强政策研究,增强预警防范意识,做好风险评估和应对预案,提高应对可能出现的冲突和风险的能力,做到最大效率、安全平稳地实施布局调整。五是加强规划建设。科学整体规划建设,按照高标准、现代化的要求进行学校建设,将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建工程列入学校(园)长远规划,做到科学规划,设施一流,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优美的育人环境。

总之,整合现有资源,扩大办学规模,做大优质教育,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满足人民群众的优质教育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