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情民意】胡家诚:关于推动科技创新融合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意见建议 |
[ 作者: | 发布时间:2024-12-04 | 浏览:7204次 ] |
推动科技创新融合与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科技创新融合能够催生新的产业、业态和商业模式,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助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使其在全球产业链中迈向高端。科技创新融合在诸多领域为民众生活带来便利和提升。借助科技创新融合,如大数据分析、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可以实现对社会运行状态的精准感知、高效分析和科学决策。在当今复杂的国际形势下,科技创新融合对于保障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积极推动科技创新融合与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使一个国家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所以,推动科技创新融合与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国家战略的实施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为此建议: 一、加强政策引导与协同支持 1. 制定综合性政策框架 政府应出台涵盖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以及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综合性指导政策,明确各阶段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为各方主体提供清晰的行动指南。 设立专门的跨部门协调机制,确保科技、产业、财政、金融等相关部门在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中紧密配合,避免政策冲突与脱节。 2. 强化财政与税收支持 加大财政对关键技术研发、创新平台建设、新兴产业培育等方面的投入力度,设立专项基金,通过项目资助、贷款贴息等方式,降低创新主体的成本与风险。 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对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生产的企业给予所得税减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优惠,鼓励企业持续投入创新。 3. 优化金融服务体系 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针对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特点,开发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科技保险、风险投资基金等多元化金融工具,满足不同阶段企业的融资需求。 建立政府、金融机构、企业风险共担机制,例如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对金融机构因支持创新项目而产生的损失给予一定补偿,提高金融机构参与积极性。 二、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1. 搭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 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建立创新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实现人才、技术、设备等资源共享,促进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向产业化的快速转化。 定期举办产学研对接活动,通过项目路演、技术洽谈等形式,加强各方沟通交流,精准匹配创新需求与供给。 2. 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与运用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侵权行为,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建立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推动知识产权的评估、交易、许可等活动,提高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和转化效率,让创新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产业发展。 3. 培育创新型人才队伍 加强高校相关学科建设,调整优化专业设置,注重培养既懂科技又懂产业的复合型人才,为创新融合提供坚实的人才储备。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通过股权期权激励、科研成果奖励等方式,吸引和留住高端创新人才,鼓励他们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领域施展才华。 三、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1. 明确产业发展重点与布局 根据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科技优势,确定适合本地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如: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并制定针对性的产业发展规划。 统筹产业布局,打造产业集群,通过集聚效应降低企业成本,促进技术交流与合作,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2. 加强核心技术攻关 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环节,设立重大科技专项,组织产学研联合攻关,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瓶颈,掌握产业发展主动权。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核心技术领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3. 完善产业链配套 注重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发展,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引进等方式,补齐产业链短板,完善配套服务,形成完整、高效的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附加值。 加强本地产业与国内外相关产业的对接与合作,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优质资源,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1. 深入剖析本地优势与特色 各地应组织专业团队对本地的自然资源、地理区位、产业传统、人才资源等进行全面深入分析,找准本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独特优势和切入点。 在此基础上,制定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新质生产力发展策略,避免盲目跟风和同质化竞争。 2. 创新产业发展模式 结合本地优势,探索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如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融合的新产业模式,或依托传统制造业基础发展智能制造等。 鼓励企业开展商业模式创新,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拓展市场渠道,提升产品附加值,实现产业升级。 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配套 根据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加大对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供优质的教育、医疗、人才培训等公共服务,吸引人才和投资,保障新质生产力持续健康发展。
建 议 人:金台区政协委员 胡家诚 采用情况:此信息于2024年四季度被市政协采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