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采】【九届】李巨怀作品:《游走长乐塬》 |
[ 作者: | 发布时间:2017-04-26 | 浏览:3489次 ] |
一直对宝鸡的长乐塬怀有深深的敬畏之情,因为那一段辉煌,那一抹生命,更因为那满眼的苍凉。 曾经无数次流连于这个曾经的民族工业的根脉之地,只为一睹它一息尚存的悲壮和执着。 长乐塬原本叫陈仓峪,旧《宝鸡县志》载,“(陈仓峪)在县东十五公里北阪中。其地前凸后凹,上依高原,下临峻坡,天然营垒,实为凭险W区。”正因这天险奥区的地利之势,汉高祖二年(前206年),刘邦用萧何计拜韩信为将,出师东征,“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藏兵此峪。后人将此峪称为“陈仓汉址”,并列为宝鸡八景之一。陈仓峪口有清泉一眼不涸不溢,名跑马泉,传说为韩信马跑蹄踏而成。因其渊源,遥想追溯韩信那段武盖史册、彪炳华夏的不世之功,是何等的恢宏和灿烂!一代枭雄韩信豪气干云、策马立疆于这注定要名垂青史的陈仓古城,兵戈所指,气吞万里如虎。正因有了这次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为绝妙的神奇一袭,才成就了刘邦两百多年的大汉天下。 祥瑞之地自有祥瑞之人紧相跟随。正是因了北枕蟠龙,南面秦岭,脚临渭水,头顶白云,一望无际这风景旖旋、抱朴守拙的风水宝地,民族资本家申新纱厂老总李国伟当年买下这片地方作为企业的福利区,把学校、职工宿舍建在这饱经沧桑却依然吉星高照的福慧之地,从此拥有了一个美妙祥和富有诗情画意的新名字。就这么一方二三百亩的形似龟背之地,繁华尽奢时却聚集了五六千人,而且一路风采五十年,孕育了像国画巨臂黄胄等无数民族栋梁。也正因了李国伟的远见卓识,民国三十三年(1944)申新四厂就有员工近四千人,年产棉纱一万四千件、棉布十六万匹的骄人业绩。也正因申新四厂的羊群效应, 在长乐塬的周围聚集了大大小小织布厂近两百家,拥有布机两千多台,日产布匹约三千匹,占据了抗日大后方同质产品十分之一的生产份额。在面对日机的狂轰滥炸时,建造了钢筋水泥结构五十五立方尺能容纳发电机的原动部和两万纱锭设备的窑洞车间,为中国现代工业史谱就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宏伟篇章,也为老宝鸡赢得了战时宠儿大后方的紧俏之名。 就这么一个雄奇璀璨的人文胜地,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国有企业的改制步伐,长乐塬的铿锵脚步走到了它新的历史契机点,一夜间在世人猝不及防中没落了,而且没落得一败涂地。原住居民转瞬间十室九空音信全无;学校转眼间关门大吉,师生无踪;大小单位竞相裁撤,一钥锁前程。几年的光景,人没了,地荒了,房塌了,光阴就此停顿定格在它最后挣扎的二十年前的那个刹那间,任风吹雨打、岁月斑驳。
正因了它过往的繁华,也正因了它无丝毫还手之力的没落,十几年来,我总爱呼朋唤友或一人驱车前去凭吊。最喜欢秋日时分的长乐塬,有种静谧中不知魏晋的安宁和踏实。漫步在草长莺飞、古树参天的肃穆中,小兔般雀跃的世俗之心陡然间便会安静下来,除了秋蝉鸟鸣、几声犬 吠,仿佛置身于一个大户人家废弃的后花园,可肆意行走,而无须担心主人提醒。若不是精致典雅的成排别墅依然顽强地捍卫着它曾经的尊严,若不是独门独栋满眼荒凉却不失尊贵的乐农别墅,真还会忘记贺龙元帅挥师大西南时曾经在此栖息过。若不是偶尔撞见孤寡老人形若枯槁默默静坐的身影,若不是刻意径直去寻觅那些与野狗野猫和谐共生流浪汉般的收破烂的残疾人,真有种恍若隔世、后背发凉的后怕之感。
这几年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去长乐塬的次数明显多 了起来,一年四季总要去上那么一两次,最难忘最惨不忍睹的还是冬日的长乐塬。那种荒远那种肃杀正迎合了它万劫不复的毁灭感。整个长乐塬就似一间大限将至的百年老店,随着主家的有心无力、百无聊赖,明显加快了坍塌渐逝的步履,有种一不小心稍一触碰便会轰然倒塌的惊恐感。即便这样,我还是愿意一次次携友并行前去向它告别辞行,只是因为内心的恐慌忐忑,一个人徜徉默行的次数少了许多。
现在每次去长乐塬,总爱去三处地方看看。一是乐农别墅,那么中规中矩却千疮百孔的西式小洋楼,在它的怀抱发生了那么多精美绝伦的人间盛事,就是担心一梦间它突然抛下无情无义的我们撒手人寰。再者便是看望一下街边小厦房里的那位老大娘,多少年来,只要有阳光的日子,不论何时上去,她总是一个人坐在一把老竹圈椅中,身裹一袭薄棉被,雕塑般落寞,风过她在,鸟过她还在。再后者便是去看一眼长乐塬西北角母子室旁门洞的那盏白炽灯,这么多年,不论何时瞧它,它都日夜不舍地亮着,没有主人可照亮,它只好照亮自己,或是有意或是无意…… ――《今晨心语》四十七 本文由李巨怀先生原创,经作者授权在微信公众号【千渭之汇】转发,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