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陕西省政协 | 宝鸡市政协 | 金台区委 | 金台区政府 | 金台区人大

您的位置:

首页 >> 视察调研 >> 报告


【报告】金台区传感器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 作者: | 发布时间:2020-12-07 | 浏览:28026次 ]

政协金台区委员会

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备,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将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和控制等要求,是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感知基础和数据来源,是实现万物互通互联、彰显国家科技实力的基础产业,也是金台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加速追赶超越的“引擎阀”。为加快金台传感器产业发展,4月份,区政协经济委员会组织部分经济界委员,深入宝鸡市新博华机电技术公司、宝鸡市赛索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麦克传感器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走访调研、座谈交流、分析研判,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历史与现状

金台区是我国最早从事压力传感器的科研和生产基地,拥有中国最早的压力传感器研究所宝鸡市晶体管厂研发中心,1977年5月在这里生产了中国第一个商品化压阻压力传感器系列CYG2-6,是新中国传感器产业发源地,被誉为中国“压力传感器之乡”。宝鸡市晶体管厂先后研发出传感器系列产品,并以各行业专用和特种用途传感器著称于国内军工、科技领域,为我国各型导弹、战机、舰船等军事工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1997年12月,晶体管厂改制重组、股权转让,成立陕西秦明电子(集团)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英达路18号,生产基地随之搬迁。

目前,在区行政审批局注册传感器企业41户,大多集中在西关片区原晶体管厂周围;在卧龙寺、陈仓镇、群众路等地散居传感器企业20多户,部分注册在单元房,注册电话已变更、无法联系。秦明小区现存秦明传感器有限公司1家企业,在岗员工不足20人;麦克传感器股份有限公司、宝鸡市赛索电子公司2家企业,注册不在金台,生产在金台。乐宇测控与陕西机电学院教学合作到期,现已停产;奥新测控受市场影响处于半停产状态;新博华机电技术有限公司共有员工55人,主营压力传感器、风压传感器、高频动态传感器、中高温传感器、小型压力传感器结构件的研发生产销售,年产传感器结构件30万台,2019年实现销售收入2019万元,利税60万元。

金台作为新中国传感器产业的最早发源地,历史悠久、技术成熟、基础雄厚。据初步统计,到2019年底,全区传感器产业完成产值达 0.82 亿元,同比增长 21.4 %,总体呈现三个特点:

一是产业集群初步形成。目前,全区有传感器销售企业13户,维修安装企业2户,生产销售企业6户,研发生产销售企业20户,初步形成新博华为龙头带动,传感器、变送器及仪器仪表共同发展、小微企业协作配套,研发、设计、生产、封装测试、应用完整的产业体系。

二是产品市场应用广泛。金台区传感器生产企业主要产品100多种,以力敏传感器生产为主,涉及压力、温度、流量、液位四个主要大类,产品广泛应用于机车、航空航天、工业、医疗、汽车电子、消费电子、智慧城市等多个领域。

三是科技创新愈加活跃。41余户传感器企业中,有高新技术企业3户, 20户企业有研发能力;压力传感器全国领先,麦克传感器有限公司是国家法定压力计量授权检定机构。其中新博华公司有高级工程师3人,专业技术人员10人,在科技创新方面有优势。

二、短板与困境

原金台传感器龙头企业搬迁后,留下的企业主要是做传感器的配套及组装,不从事最核心的传感器芯片和芯体生产,科技附加值不高,应用不广泛,尚处发展低谷。存在的主要困难是:

一是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把传感器产业发展放在全国传感器产业发源地的高度来谋划、推进,支持推进措施不实、不细、不具体;投入不足,发展缓慢,没有形成规模;龙头企业缺乏,核心承载引领行业发展不够;没有建成专业化的产业承载区,部分企业注册在单元楼,租用生产经营场地,新博华等企业处于城乡结合部,生产生活环境较差。

二是工艺装备落后。目前,仅存的传感器企业都是原宝鸡市晶体管厂分流出来的人员组建,企业小而散,研发力量和资金薄弱,自主创新能力差;机械加工技术和封装技术落后,手工操作较多,检测手段不规范,产品竞争力弱;智能化、微型化的高端传感器欠缺,技术分散,产业链条不全,产品结构单一,生产配套不足,单打独斗现象明显,产业集群化、规模化程度不够。

三是技术人才匮乏。金台区传感器企业大部分属于劳动密集型和销售外向型企业,以低成本竞争为主,技术创新能力弱,在高精度、高敏感度分析、成分分析和特殊应用的高端方面差距较大;专业人才缺乏,尤其是高端创新人才和高素质创业型人才不多,部分现有人才流失邻区,导致企业产品自主研发、设计滞后,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四是政策支持较弱。与外地相比,金台没有《传感器产业中长期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没有出台针对传感器产业发展的专项扶持政策,特别是在行政审批、财政、金融、税收、知识产权等一系列扶持政策还未跟上,邻近的渭滨区在省、市政策支持下建成了传感器产业园,对我区的虹吸影响较大

三、对策与建议

把发展传感器产业作为金台“十四五”激活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的新引擎,实施三步走、找准突破口、走好创新路,在技术创新、应用创新、产品创新、经营创新和服务创新上下功夫,培育3-5个龙头企业,形成一批“专、特、精、新”的创新型中小企业,打造一个能与支柱产业良性互动、强势参与国内产业竞争、持续创新成长的现代化国际化智能化传感器产业发展高地。

第一步,下好巩固提升“关键棋”,留住历史优势。认识再加强,据工信部统计,2019年全球有4.8万种传感器,中国仅6000种,未来5年中国传感器市场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0%以上;渭滨区投资20亿元,建设“陕西省智能传感器产业园”,目前标准化电子厂房、超净车间、体验中心等建成投用;面对诱人的市场前景、邻区咄咄逼人的发展态势,金台唯有统一认识、奋起直追,传感器发展才能巩固优势、弯道超车。留住老优势,区住建局牵头,西关办事处负责,以西关辖区为基础,发挥现有优势,对宝福路101号院美化、亮化、绿化,鉴定加固厂房,完善新博华等企业水泥路、公厕设施,叫响中国传感器产业发源地、建设传感器博物馆、培育地标性产业集群;区工信局牵头,在原西关食品产业园建设金台区传感器产业园,设计金台传感器产业园地标,引导现有散居传感器企业进园;以压力、流量传感器为主攻方向,多品种、多量程发展,推动产品迈向中高端。配套本地化,与陕西机电学院,联合开展产学合作和用工培训;与关天研究院江苏艾什顿科技有限公司开展技术研发合作,在核心技术和关键工艺上下功夫、求突破;依托麦克、新博华等企业,引导向智能传感器+物联网融合发展,形成“产品+服务”全生命周期综合服务体系;围绕吉利汽车、陕汽、中车、宝石等宝鸡本土企业总装配套需求,兼顾国内外传感器配套市场,发展关联产品,促进传感器与金台优势行业融合发展;区财政局、工商联牵头,出台《域内企业采购配套支持政策》,促进产业上下游和协作关联企业,通过共享、匹配、融合形成若干微观生态链。环保统一化,区生态环境局牵头,引进先进环保公司,对一园两区统一布局污染处理设施,成本收取排污费,促使废气、废水、噪声达标排放,固体废物得到合理处置;围绕智慧环保全产业链,引进环保领域大气、水、土壤等专业监测分析传感器研发生产企业、环境监测平台及数据服务相关企业。

第二步,下好统筹发展“布阵棋”,突出强筋壮骨。高起点规划,区工信局牵头,制定金台区传感器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聚焦环境监测、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消费电子、智慧农业等重点领域,推动智能传感器制造、封装、测试、系统集成和重点应用全产业链发展,打造西关、蟠龙智能传感器产业园“一区两园”产业格局。布局细分化,以西关辖区为核心,建设金台区传感器专业园区;以蟠龙新区为中心,突出研发孵化、加速、产业化、商务配套大功能,形成智能传感器产业延伸;以大数据产业园为平台,建设金台区传感器电子商务平台,拓展面向全球市场的供应链和销售渠道;以金河工业园为基础,推进中飞恒力、海力特等现有企业参与金台传感器产业链分工。政策最优化,建立由区委、区政府领导挂帅的传感器产业领导小组,聘请知名专家、学者,设立区传感器产业发展专家组;出台《关于促进传感器产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金台区促进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等相关政策,重点面向产业园区、龙头企业、创新型企业,集中财政、金融、土地、科技等资源给予重点支持,从房租补贴、税收优惠、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企业扶持;争取省市传感器产业发展资金、专项基金,设立区级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扶持产品研发和重大项目支持。服务“店小二”,区工信局牵头,建立重点企业跟踪、“保姆式”代办和“一对一”服务机制,加大服务创新,实施“一企一策”,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加强与中国传感器产业联盟、工信部电子元器件行业发展研究中心等行业协会合作交流,加快建设金台传感器创新中心、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让传感器产业在金台扎根、开花、结果,逐步把智能传感器产业培育成金台高质量发展标志性产业。

第三步,下好智能发展“致胜棋”,构筑发展高地。蟠龙新区管委会牵头,区发改、招商等部门配合,按照“功能布局一流、协作配套一流、智慧共享一流”的最新标准,在蟠龙新区规划建设传感器专业园区,建设多层标准化电子厂房、超净车间、体验中心、创新中心和封装检测中心;区招商局牵头,每年引进3-5传感器企业,通过“一带一路”链接引进欧洲先进传感器研发生产技术,全面培育“设计+制造+封装+测试+整机产品+应用集成”智能传感器产业链。围绕构筑传感器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有效集聚高水平的产业技术研发机构、权威的检测、标准、认证机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企业孵化器、创新咨询服务机构等,鼓励本地企业与外地企业开展智能传感器研发设计合作,促进研发成果在金台转化,打造一个涵盖新型传感器、关键材料、核心芯片、模块系统、典型终端产品等传感器重点企业的制造集聚区。大力发展微机电系统为代表的新型智能传感器创造政、产、学、研、用、服六维一体的生态环境,形成传感器双生态产业体系,实现传感器产业化集群发展和行业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