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习近平
品读《梁家河》,追寻领袖为民初心!纪实文学《梁家河》自5月2日公开发行以来深受全市党员干部群众喜爱,为进一步在我机关掀起学习《梁家河》的热潮,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从“梁家河”这个小山村汲取“大学问”,引领金台追赶超越,让梁家河精神光耀金台大地。从今天起,金台政协网将推出《纪实文学<梁家河>》专栏,欢迎收听、收看,望大家积极分享。
第十一集:家家户户过上了好光景
音频点此链接收听
改革开放让梁家河村民过上了好日子。
刘瑞莲小名“争气儿”,曾是一个苦孩子。在她的儿时记忆里,她和弟弟妹妹夏天几乎没有穿过鞋,晚上四个娃娃合盖一床被子,就连吃顿白馍馍都是奢望。
17岁那年,刘瑞莲嫁给了梁家河村民巩政福。婚后的生活依旧艰难,一家人的饭桌上仍是少不了野菜。刘瑞莲说,在能吃的野菜中,一种叫“洋脑梢”的植物叶子最难吃,嚼在口中扎乎乎的,吃在胃里消化不了。她一吃就胀肚子,连着吃上几天手和脸就肿了。
习近平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后,先后办起了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缝纫社要选三名妇女当社员,刘瑞莲没想到自己也被选上了,欣喜得一晚上没睡好觉。
缝纫社实行计件挣工分,做一件衣服记两分。为了多挣工分,刘瑞莲跟丈夫巩政福商量,借钱买了台“标准”牌缝纫机。她常常是匆匆吃口饭就干活,把需要手工做的活儿拿回家里晚上继续做……
打坝造地,多种经营。在习近平的带领下,梁家河1974年粮食总产量由1971年的109465斤提高到179946斤,人均生产粮食689斤,一个工日分红七毛二。
1984年春天,刘瑞莲第一次听说“包产到户”,那时,她还没有意识到这四个字在她生活中的分量,她不知道,一场影响整个中国农村的变革已经开始了。
如同许多陕北农民一样,刘瑞莲一家用勤劳换来了丰衣足食的好日子。
一两年下来,粮囤满了,装不下了,刘瑞莲就把粮食装进化肥袋子垒在空窑里。望着用汗水换来的收成,刘瑞莲心里乐滋滋的。
有粮食吃了但缺钱花。看到有人外出打工,刘瑞莲心里也盘算着到城里找事干。农闲的时候,她和丈夫来到延川县城,给人包冰棍,再打点零工,生活渐渐有了起色,他们被称为梁家河“第一代农民工”。1990年后.刘瑞莲再也没有为家里的吃喝用度犯过愁,她第一次对自己的生活有了一种满足感。
刘瑞莲家的光景一天比一天好,两个儿子从事建筑及装潢工作,女儿办公司。逢年过节,儿女们回家团聚,高兴之余,她担心孩子们忘了节俭,常常忍不住教育他们:“生活好了,可不能忘了过去的苦日子,这是大家拿苦水换来的,我就怕你们忘了本……”
改革,给农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而开放,为这个变化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山还是那座山,沟还是那条沟,梁家河农民却再也不是那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了。
1993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回到梁家河,看到乡亲们不再为吃穿发愁,他和乡亲们一样高兴。吃饱饭曾经是他和乡亲们的—个梦想,看到家家户户有余粮,他怎能不高兴呢!(节选)
《梁家河》歌曲 作者简介
何铃领 男 ,汉族,湖北随州人, 1973年11月生 ,大学本科学历 , 1992年12月入伍, 1994年11月加入中共党组织,2013年转业,现为宝鸡市金台区委宣传部干部。
爱好摄影 、 文学和音乐文学创作,在《人民网》、《解放军报》、《广西教育报》、《科技日报》、央视七台军事频道、《政治指导员》、《军营文化天地》、《空军报》、《政工导刊》、《词刊》、《歌曲》、《宝鸡日报》等报刊、电视台发表散文、人物通讯 、歌词、电视新闻等体裁作品200余篇(首) ,获得国际、全国、全军大奖5次,与友人合作的歌曲《惹莫惹,为梦想歌唱》于2013年7月荣获澳大利亚悉尼第二届国际校园艺术节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艺汇演金奖。
著有音乐文学集《中国梦 丝路情》一书,宝鸡市音乐文学学会副秘书长、宝鸡市国学研究会理事,宝鸡市职工音乐协会理事。
|